此時節(jié)應以淡補為原則,并且要補血氣以養(yǎng)胃。進行有針對性的飲食干預,嚴格限制食鹽攝入量,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,最好食用低鈉鹽,同時還要限制脂肪類食品的攝入,多食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和蔬菜。
保持適當?shù)捏w重,特別是肥胖的患者,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:戒煙、限酒,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(tài),穩(wěn)定情緒,培養(yǎng)自己的各種愛好。可以通過欣賞音樂,學習繪畫和書法等來陶冶情操;種花草、養(yǎng)寵物也可以使人獲得良好的心態(tài),緩解緊張的情緒。
十月份應該多吃的蔬菜:
青菜、卷心菜、菠菜、芹菜、白蘿卜、青蘿卜、紅蘿卜、芋艿、茭白、菜花、茼蒿、生菜、南瓜等。
十月份應該少吃的蔬菜
少食辛辣之品,如辣椒、生姜、蔥、蒜類,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。
技巧1、熱水泡腳 驅寒健腦
寒露后,天氣漸涼,甚至會氣溫突降,寒潮來臨,最容易引發(fā)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、風寒濕痹、關節(jié)疼痛。心腦血管疾病也特別容易在這個時期發(fā)作或加重。所以這個節(jié)氣中,養(yǎng)生重點除仍需要預防燥邪損傷外,還必須防止寒邪傷人。此時足部的保健尤為關鍵,寒露節(jié)氣一過,就應注重足部保暖。
清遠市中醫(yī)院的養(yǎng)生專家稱,人的足部距離心臟最遠,又直接與地面接觸,因此散熱較快,最易受到寒邪侵襲。尤其是許多體質虛弱的人,腳經(jīng)常是冰涼的,這就是因為血液從心臟出來到腳部循環(huán)減速造成的,因而有“寒從腳起”之說。
“熱水洗腳,勝吃補藥。”暖足的最簡單實用的方法就是熱水泡腳。中醫(yī)認為,足部是足三陰經(jīng)、足三陽經(jīng)的起止點,與全身所有臟腑經(jīng)絡均有密切關系,用熱水泡腳,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、驅散寒氣,溫暖全身;促進周身血液循環(huán),及時消除疲勞的作用。早上運動后用熱水洗足可以健腦強身;夜晚就寢以前用熱水泡足可改善睡眠,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;用熱水泡腳足還有利于治療腳癬。因此,熱水泡腳一直是中醫(yī)里推崇的養(yǎng)生之道。
其具體做法是,先用臉盆準備半盆熱水,旁邊再準備一個熱水瓶,雙足入盆浸泡,水溫宜高一些,但必須忍受得了,以不燙傷為原則。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鐘以上,水溫低了就從熱水瓶中倒入一些熱水,使水溫始終保持熱燙。泡腳水的溫度要控制在42℃左右,水量以沒過腳踝部為好。
泡腳時間不宜過長,以30分鐘左右為宜,其間加入熱水2~4次。在泡腳過程中,人體血液循環(huán)加快,心率加快,如時間過長,易增加心臟負擔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、老年人應格外注意,如果有胸悶、頭暈的感覺,應暫時停止泡腳,馬上躺在床上休息。晚飯后1個小時才可泡腳。因為飯后人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,如果立即用熱水泡腳,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。
技巧2、護足:睡覺保暖 防腳抽筋
寒露的到來,預示著大范圍的降雪降雨降溫天氣的到來。在南方,細心的市民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種深秋季節(jié)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腳抽筋的現(xiàn)象,中醫(yī)專家稱,這可能是腳病的癥狀,而雙腳感到不適,可能是疾病的信號。據(jù)中華醫(yī)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的調查顯示,我國每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患腳病,成年人患病比例更高達75%。就腳病問題,清遠市中醫(yī)院養(yǎng)生專家及相關保健網(wǎng)站均提醒市民要注意入秋護腳。
腳掌疼。走路、站立或按壓時,拇指關節(jié)和腳掌疼痛,但沒有紅腫,這可能是足底肌群損傷?梢悦客碛脽崴菽_;腳掌疼的同時,第三或第四腳趾也出現(xiàn)疼痛,可能是長期穿高跟鞋的原因。建議穿高跟鞋的女士最好選寬頭、厚鞋底的鞋,且適當換穿平底鞋;如是沒有原因的腳掌疼痛,并有口渴、尿頻、容易餓、體重減輕等癥狀時,則可能是否患有糖尿病了。
腳趾甲厚重、發(fā)黃。這種情況通常由霉菌感染引起,人們毫無知覺,但這種感染很快會波及全部腳趾甲,導致其發(fā)出難聞的味道,顏色變深。專家提醒如果是指甲松脆,說明是腳氣感染,但如果只是指甲厚,可能是腳趾受損。
兩腳麻。健康人手腳麻木,多是雙腳長時間處于一種姿勢導致,這種癥狀會自己消失,但如果持續(xù)時間較長,或反復發(fā)作,時輕時重,就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麻木,如血栓性脈管炎等,應該重視。
腳腫。除了一般性的久站、久坐或下蹲引起的腳腫外,女性經(jīng)期、孕期出現(xiàn)的浮腫外均會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。但如果兩腳不明原因的腫脹,可能是心臟病、內分泌等疾病的信號。
腳抽筋。睡覺時總是腳抽筋,應該增加鈣、鉀和鎂的攝入。腳抽筋時,可以按摩疼痛部位,也可以冷敷。為了避免抽筋,睡覺前可伸伸腳,然后喝杯熱牛奶。但有時候可能是入秋后晚間天氣轉涼,市民踢被子,讓腳某部分受涼,而突然的翻身動作用力過度,也可能引起受涼腳部分抽筋,這時候需要注意腳的保暖工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經(jīng)常艾灸足三里穴和涌泉穴等,對下肢乃至周身的防寒保暖均有好處。
技巧3、護肺:充分利用唾液作用
寒露過后的深秋季節(jié)還得注意防燥,也就是說要使肺氣旺而不受外邪之侵,這是秋季非藥物性養(yǎng)生的基本方法。由此,清遠市中醫(yī)院的養(yǎng)生專家向市民提供了多種簡單的方法。
上下顎運動
每天晨起和臨睡前,有如咀嚼口香糖一樣(張大口)作上下顎運動100次。然后閉嘴,舌抵上顎鼓漱100次,使津液滿口,徐徐咽下,反復36回。
壓揉承漿穴
承漿穴在唇下凹處,以食指用力壓揉,可感覺口腔內會涌出分泌液。若糖尿病患者在想喝水之時,用力壓揉此處10余次,口渴即可消失,不必反復飲水。這種分泌液不僅可以預防秋燥,而且含有可延緩衰老的腮腺素,同時可使老人面色紅潤。
擊敲法
肺與大腸相表里,由于秋燥易導致大腸蠕動變慢,形成季節(jié)性便秘。專家建議用這種方法試試,眼睛的正下方頰骨處,是大腸經(jīng)絡貫通處,只要有規(guī)律地刺激眼眶正下方或顴骨四周,就可使腸功能恢復正常。